霹雳独舞:人民军队美制P-47D“雷电”战斗机
作者 中华幼鹰/鹰击苍穹
P-47“雷电”飞机是美国共和飞机公司研制生产的单座单发重型活塞式战斗机。
1941年5月6日,原型机首飞。
1942年9月,P-47开始用于欧洲战场。
1943年6月,太平洋战场美军第5航空军第348驱逐机大队开始换装P-47D。
P-47“雷电”战斗机速度快,高空性能突出,火力强大,航程远,深受美军倚重。
除了在空战中表现优异,也适合于对地攻击。
P-47战斗机各型共计生产15683架,是美国生产数量最多的战斗机。
其中P-47D生产了12602架,成为世界军机单一机型产量第一名。
P-47D“雷电”战斗机乘员1人,机长11米,翼展12.42米,机高4.47米,机翼面积27.87平方米,空重4536千克,最大起飞重量7938千克,动力装置为1台普拉特·惠特尼R-2800-59双排18缸气冷星型活塞发动机,起飞功率2000马力,最大功率2430马力,采用四叶可变距螺旋桨。
P-47D最大平飞速度大于697千米/小时(高度9145米),巡航速度560千米/小时,初始上升率大于850米/分钟,实用升限13100米,基本航程1290千米,转场航程2900千米。
P-47D武器装备为8挺12.7毫米M2勃朗宁机枪,备弹3400发。可外挂1134千克炸弹或10枚127毫米火箭弹。
1944年7月与1945年5月,装备P-47D的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第312驱逐机联队第81驱逐机大队、第33驱逐机大队,先后加入抗日作战。
P-47D主要担负轰炸机的高空掩护及伴随护航任务,也参与对地攻击任务。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将102架P-47D战斗机作为战后剩余物资移交给国民党政府。
后来国民党空军挑选了75架,用于替换驻西安的第11大队(下辖第41、42、43中队)现役的P-40战斗机。
1946年8月19日,第11大队第42中队在南京接收12架P-47D战斗机飞返西安时,因沙尘暴集体迷航,燃油耗尽后,飞机全部迫降或被弃。
2名飞行员迫降于豫北,被解放区军民救起,其中之一的冉瑞甫中尉后来向我党靠拢。
之后,国民党航空委员裁撤了第42战斗机中队,新成立第44战斗机中队,但该中队只装备了P-40N战斗机。
1947年5月3日,晋冀鲁豫军区第4纵队第10旅攻占运城机场,缴获了国民党空军第11大队残破的P-47D战斗机2架。
其中一架机尾编号432705,另外一架机尾编号227745。
由于之后我军主动撤离羊驮寺飞机场,这2架变成残骸的P-47D战斗机并未算在解放军以后正式公布的解放战争缴获战果里。
1948年4月6日,陇海前线陈赓兵团解放偃师,12时许击落国民党空军P-47D战斗机一架。
飞行员跳伞逃逸,飞机落于岳滩,被我军缴获,机身完整。
1949年1月22日,败退中的国民党空军飞机10架从西安飞往汉口转台湾,其中一架在老河口地区发生机械故障,迫降于解放区。
飞机被我解放区地方武装缴获,机身完好无损。
毕业于国民党空军飞行军士学校第二期的上尉飞行员白云龙被俘。
白云龙后来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人民空军的一员,后不幸牺牲,铭刻在空军英烈墙上。
笔者个人分析,该机可能是隶属于驻西安的国民党空军第11大队的P-47或P-40战斗机。
1949年6月15日,国民党空军第11大队上尉作战参谋毛履武(中共地下党员)驾驶1架P-47D战斗机起义,从汉中南郑机场起飞,安全降落安阳机场。
随后,毛履武驾机飞往北平南苑机场。
毛履武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个担负作战任务的飞行中队华北军区航空处飞行中队的驱逐机飞行员,保卫首都北京。
这架P-47D“雷电”战斗机也成为华北军区航空处飞行中队的一员。
由于飞行中队只有一架P-47,毛履武为参加开国大典而临时改飞P-51战斗机。
1949年10月1日,毛履武光荣地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
1949年11月正式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时,有良好的P-47D战斗机1架,待修理的4架。
1950年,我军唯一可用的P-47D战斗机退役。
这架寂寞的“雷电”结束了独舞,但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刹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