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朝露:人民军队日制二式复座战斗机“屠龙”改
作者 中华幼鹰/鹰击苍穹
川崎二式复座战斗机“屠龙”改,原型机称为Ki-45改飞机,简称“二式复战”。
是由川崎航空机工业株式会社研制生产的全金属双座双发下单翼重型战斗机,主管设计师土井武夫。
Kawasaki Ki-45 Kai,盟军代号Nick(尼克)。
1930年代中到1940年,航空技术发达的欧美国家流行研制双发多用途战斗机。
双发战斗机航程远,适合护航轰炸机、远程侦察;载弹量大,适合对地/对海攻击、轰炸;还可以设置双座,适合指挥、导航、通信等任务。
由此,Bf-110、P-38闪电等双发战斗机相继出现。
1937年,紧踉潮流的日本陆军命令主要飞机制造商研究开发双发双座战斗机。
1939年1月,川崎试制成Ki-45飞机1号机,但是性能远未达到要求,未被采用。
这反映了日本航空工业还不能完全跟上先进国家的脚步。
急需双发复座战斗机的日本陆军命令川崎继续开发。
飞机更换了发动机,主管设计师由井町勇换成土井武夫。
但是飞机仍有问题,再次未被采用。
1940年10月,日本陆军仍然命令改进,并使用功率更大的发动机。
川崎几乎重新设计了Ki-45,飞机大量沿用1940年5月刚完成的Ki-48九九式双发轻型轰炸机的基本设计,机身等同于去掉炸弹舱的轰炸机机身。
飞机被赋予了Ki-45改的名称。
1941年9月,1号机试制完成。
1942年2月,二式复座战斗机被正式采用。
Ki-45改二式复座战斗机总产量为1690架。
Ki-45改丙飞机乘员2人,机长11米,翼展15米,机高3.7米,机翼面积32平方米,空重40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5500千克,动力装置为2台ハ102气冷星型14缸活塞发动机,单台最大起飞功率1080马力,采用三叶可变距螺旋桨;
飞机最大平飞速度540千米/小时(高度3500米),实用升限10000米,高度5000米爬升时间7分钟,最大航程2000千米;
武器装备为前方37mm固定机炮1门(ホ203,射速120发/分),上方20mm向上倾斜固定机炮2门(ホ5),后座7.92mm九八式旋转机枪1挺,可外挂航空炸弹250千克。
Ki-45改丁的主要技术数据与Ki-45改丙相近,但拆除了后座的旋转机枪,原因是作用不大。
川崎二式复座战斗机最初按日本陆军的设想,被作为轰炸机的远程护航战斗机使用。
1942年6月,驻广东的独立第84飞行中队二式复战为轰炸机护航,参加了桂林空袭,与美国志愿航空队的P-40B/C空战惨败。
1942年9月,独立第84飞行中队在河内也与P-40E空战失败。
事实让日本陆军被打脸,二式复战根本抵挡不了美制战斗机。
日军自己配备二式复战“屠龙”的战斗机部队对其评价也不好。
飞机不但最大速度与美军相比过低,而且机动性能也显著低于已方单发单座的一式战斗机“隼”和二式战斗机“钟馗”。
甚至,连击落美军B-29轰炸机都很难,速度、升限、高空性能都不如对方。
1945年4月硫磺岛之战后,美军P-51D战斗机为B-29护航,二式复战“屠龙”甚至白天无法单独出击,只能夜间使用。
这是一个技术上的悲剧。
不过,取代九九式双发轻爆击机用于对地攻击的二式复战,在轻型轰炸机部队的口碑倒是很好。
原因是速度与机动性都已够用了,减少了部队的损失。
这可以算是一个黑色幽默。
1946年6月,东北民主联军在哈尔滨平房附近的孙家机场缴获了3架川崎二式重型战斗机改型丁(Ki-45改丁)。
1948年底,东北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修理厂修复了一架“屠龙”重型战斗机。
双发双座的“屠龙”重型战斗机通常被我人民军队简称为“重战”。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那天,驻齐齐哈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第一战斗大队一中队出动9架飞机,在当地进行了开国庆祝飞行。
其中有2架“屠龙”重型战斗机。
第一战斗大队一中队是航校的轰炸运输机中队,这意味着“屠龙”重战被解放军定位于对地攻击。
然而“屠龙”重战的载弹量实在太小了,数量又太少,是否影响了其未来前景?
而人民解放军通过起义和缴获得到的P-51D/K战斗机,无论是作歼击机用,还是作攻击机用,都比其强了太多。
“屠龙”重战并没有正式在东北老航校使用。
因此,很快就成为了明日黄花。
花开花落,时不我待!
气魄烈烈,譬如朝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