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穷人家里的孩子有多少人能走出大山?贫穷家庭的女孩子就更不用说了,当城里的孩子坐在干净整洁的教室里早读时,她们正背着背篓穿着破烂的布鞋行走在泥泞的山路上;当豆蔻年华的城市姑娘们聚在一起讨论着班里心仪的男生,山里的女孩正在邻村男孩的家里,听双方父母讨论婚嫁和彩礼。
但丽江华坪县一些贫困家庭的女孩想要挣脱早早结婚嫁人、一辈子在农村相夫教子的命运,她们怀抱着对知识的渴求,走进张桂梅创办的学校。
学校创办前正在丽江华坪县做山区教师的张桂梅目睹了一个又一个女孩为了分担家务不得不离开校园,再也没有机会见识外面的世界,她决定用自己剩下的人生为这些女孩谋求出路。
2008年,在丽江华坪县政府的帮助下,张桂梅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女子高中。
建校的12年来,这所学校的高考上线率连续9年保持100%,2019年的一本上线率高达40.67%,排在丽江市的第一名。有1645名女孩陆续走出了大山,她们有的还走进了国内知名高校,如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
但创始人张桂梅对这傲人的成绩并不满意,她说:“我想让山里的孩子都能进入最好的学校。”
02
1974年,17岁的张桂梅跟随姐姐去到云南支边,1990年与大理任教时结识的丈夫结婚。
幸福的生活刚要开始,丈夫就被查出胃癌晚期,不到5年就去世了。
大理这个地方承载了太多与丈夫有关的美好回忆,承受不住丧父之痛的张桂梅离开了这片伤心之地,决定全身心投入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去,于是她到了丽江华坪县任教。
华坪县被大山围绕四周,这里的人们生活拮据,全家的积蓄只够学费不够吃饭。很多孩子书还没念完,因为付不起学费就中途退学了。
一次有个傈傈族的孩子躺在床上一直用被子捂着脑袋,无论学校的老师怎么劝说他都不愿意起床去学校。
张桂梅察觉到男孩也许有难言之隐,她轻声询问,男孩终于掀开被子说出了事实:“我没钱吃饭了。”
“我给你钱。”张桂梅二话不说把自己钱包里仅有的20块钱给了他。
她想让这里的孩子都能安心读书,拿出自己的钱资助孩子们完成学业,把自己的衣服、棉被送给学生。
她每天早上五点多到学校,负责大多数学生的课程,直到深夜12点还在批改作业。
铁打的身体也经不住这么消耗,张桂梅的身体本来就弱,一年多下来她终于撑不下去进了医院,查了出身体里有一个5斤重的子宫肌瘤。
身上没有一分钱治病,她索性瞒着学校继续工作,但学校老师还是发现了。
县里募捐给她治病,一位妇女代表把自己仅剩的路费全捐了出去,全县总共募集了6000元的医药费,这在当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华坪县的县长对她说:“张老师,你不需要怕,我们再穷都会救活你。”
张桂梅记住了老百姓们的恩情,她回想起自己曾经许下的承诺:“只要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
03
张桂梅想为这个贫穷的县城贡献更多的力量,她把学校当成家,比从前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教学上。
她还兼任了华坪儿童之家的院长,这个地方收留的孩子有一部分是因为重男轻女这一陈旧的观念被丢弃的女孩,他们从小没有父母的陪伴,张桂梅就成了这些孩子的妈妈。
班上辍学的女孩越来越多,张桂梅到了女孩的家里访问得知,基本每家每户都有不只一个小孩,如果家里的钱不够支付全部人的学费,就会让男孩优先上学,女孩就辍学留在家里务农,等到了十几岁的时候就把她们嫁出去。
她想让山里的女孩都能接受教育,她想改变女孩们的命运。
“不如办一所免费学校让所有女孩子都能上学吧。”张桂梅的脑海里萌生了这样的想法。
于是从2002开始,张桂梅拿着自己的证件跑遍各大城市像乞丐一样募集经费。
路人都以为她是骗子,对她破口大骂,朝她脸上吐口水。保安放狗把她赶出门,她身上的衣服被扯破,脚上磨出了鲜血。
5年下来,她只筹到了1万元,想用这1万块办一所免费学校简直是天方夜谭。
04
时间到了2007年,张桂梅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县里拨了7000元给她换一套体面的衣服去北京开会。
她把钱都拿去买电脑了,穿着一身破旧的衣服就出发去北京参会。
现场有细心的记者留意到张桂梅的裤子上有两个破洞,询问起她的故事。
张桂梅把这几年为大山女孩筹钱办学的经历都分享出来,不久,一篇《我有一个梦想》的报道由各大报纸传遍全国,所有人都知道了她创办女子高中的梦想。
丽江市和华坪县一共出资200万帮张桂梅办校。
2008年,张桂梅期待已久的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终于建成,女孩们终于看到了走出大山的希望。
女高招生入学时对分数没有要求,所以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基础普遍比较薄弱。
有位学生的爷爷奶奶说,自己的孙女能读上高中就已经很知足了,不求她能考上大学。
张桂梅心想,家长把孩子交到我们手上,就是把全家人的希望都寄托给我们了,要么就好好干,让孩子们都考上大学,要么就辞职回家。
张桂梅定下了一个指标:最少教出二本。
女高的教师工资、建设等经费虽然有教育局的保障,但学校的环境简陋,教师收入不高,刚建校时有17名教师,其中9名教师被张桂梅这完不成的任务吓退了。
学校的教学力量严重不足,县里把一部分学生分配到其他高中上学。
张桂梅在整理剩下8名教师的人事档案时发现,8个人里竟然有6个党员。
在学校快要办不下去的时候张桂梅看到了一丝希望,她对6名教师说:“如果在抗日战争年代,这个阵地上剩一个党员,这个阵地都不会丢掉,我们剩6个党员,我们把这块扶贫阵地给党丢掉?”
她们在学校二楼的墙上画了一面党旗,7个人在党旗面前宣读入党宣言,还没宣誓完,所有人都哭了。
从那时起,所有的老师几乎都在用生命教学,有位女教师做完肿瘤手术,医生建议她停工休息,可她刚恢复到能穿衣服就回学校了。
05
张桂梅将学生的作息时间做了严格管理,早上5点多到学生宿舍喊学生起床,要求她们分秒必争,从教室到食堂的时间限制在3分钟内,吃饭时间不超过10分钟。
她睡在离学生宿舍门口最近的床铺,因为一旦发生了什么事情,她能第一时间挡在学生前面。
记者在采访里问张桂梅:“你没有自己的生活吗?”
她只是微笑着回答:“把自己的生活忘了。”
只要在学校一天,张桂梅都会把自己的时间放在学生上,她操心学生的学习,关心她们的衣食住行。
孩子们走一批来一批,从大山里来,走向社会。而她就留在这个地方把一个个孩子从泥潭里救上岸,把自己的一辈子搭进去了。
学校里一个十几岁的女孩说,村里和她同龄的女生很多都已经嫁人了,她们的未来就是在黄土地里背靠着太阳胸前抱着孩子日复一日地干农活。
遇到张桂梅就是她生命的转折点,她全家人的命运也许从她这一代开始改变。
1645个女孩,1645个家庭都因张桂梅一生坚持的事业过得更好,但张桂梅不需要她们的感谢。只要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孩子能为社会做贡献,她就很欣慰了。
63岁的张桂梅身体已大不如前,她还是坚持留在学校里拿着小喇叭催学生们起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林根基下厚实肥沃的土壤,正是这位无私伟大的教师——张桂梅。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