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对于蛇的态度就是“谈蛇色变”,其实,这也怨不着人类,主要还是因为它们的威力实在太过强悍了,尤其是对于毒蛇而言,不管是眼镜王蛇还是银环毒蛇,只需小小的一滴毒液就能要了人们的性命,所以,每当大家在电视中看到蛇的身影时,都会产生一种本能的恐惧感。
但在众多毒蛇中,也有一道特殊的身影,它就是响尾蛇。
响尾蛇是一种蝰蛇科响尾蛇属的爬行动物,它们的全身呈黄绿色,但在其背部却有一些菱形的黑褐斑;更有趣的是,在响尾蛇的尾部末端还长有一串不起眼的角质环,当它们在遇到敌人或剧烈活动时,这串“铃铛”就会迅速的摆动起来,然后通过长时间发出的响声来逼退敌人,而这也是响尾蛇名字的由来。
响尾蛇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北美洲的沙漠或岩石裂缝中,它们平常多以啮齿类动物为食,但幼蛇则通过啃食蜥蜴来获取营养。
别看响尾蛇的威名如此浩大,但它们却是名副其实的冷血动物。由于响尾蛇喜欢在夜晚捕食猎物,所以它们就变得特别惧怕阳光,可活动了一晚上的身体也会因为长时间吸收不到光照而变得格外坚硬,于是,响尾蛇又不得不通过太阳来取暖。
而有一句老话是这样说的“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显然,走鹃就是那只能吃到“虫”的大鸟。
响尾蛇也有天敌?吃它们就像在嗦面,看走鹃是如何戏耍这些“长虫”的。
走鹃又名灌丛鸟,是一种鹃形目杜鹃科的动物;走鹃的羽毛大多为橄榄色和白色,但它们的腿部则为浅蓝色。
虽然走鹃是一只鸟,但它们却并不擅长飞行,所以那对庞大的翅膀也就成为了一副好看的“装饰品”。
人们常说利弊往往是相伴而生的,这句话放在走鹃的身上也同样适用,它们在失去了飞行能力的同时则拥有了大多动物所无法比拟的前行速度,据有关专家研究发现,走鹃在奔跑起来的速度能达到每分钟五百米,如果动物界也有马拉松比赛的话,走鹃绝对是妥妥的第一名。
别看走鹃只有一斤重,但它们却是毒蛇的头号天敌,而且,走鹃在捕猎时也不会盲目的发起攻击。就拿响尾蛇来说,走鹃知道对方有早起晒太阳的习惯,所以,它们通常会提前观察好响尾蛇的动向,然后再做出随机的判断。
众所周知,响尾蛇尾巴摇动的越快,就代表它们此时的身体状态越良好,反之,尾巴晃动的越慢,则说明走鹃能成功猎杀的概率就越大,当走鹃摸清了猎物的状态后,它们就会猛的从树丛上跳下来,然后再利用自己的喙死死的咬住响尾蛇的七寸。
走鹃之所以会这样做,主要因为它们没有锋利的尖爪和牙齿,所以,当走鹃在捕到响尾蛇后,就只能将对方的脑袋猛烈的拍击在地面上,然后再静静的享用美食。
“捕蛇杀手”走鹃,不仅拥有着惊人的奔跑能力,甚至连智商都超乎人们的想象,那它们究竟是怎样对响尾蛇痛下杀手的呢?
虽然走鹃杀蛇的能力一绝,但由于它们的身体过于娇小,所以,在吞食响尾蛇时就成了走鹃的一大难题,不过,它们才不会把辛苦得来的美味拱手让人,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幅滑稽的画面:走鹃的嘴里通常会叼着响尾蛇的半截身子,不管它们去哪也不会将自己的“战利品”放下,但等到走鹃将胃中的蛇肉都消化完毕后,它们又会将剩下的那半部分蛇肉都吞食下去。
看到这里可能有朋友会产生疑问了,难道走鹃真的不害怕响尾蛇的毒液吗?
其实,它们还真不怕蛇毒。走鹃之所以敢如此嚣张,主要还是因为它们身上有一层厚厚的羽毛,而这些羽毛仅凭响尾蛇的牙齿是不足以将其刺穿的,再加上走鹃的角质层比较坚硬的缘故,所以,即便是响尾蛇想攻击它们的腿脚,也依旧没有任何效果。
不过,凡事总有例外。走鹃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快准狠”来完成收割的,可一旦它们的奔跑速度降下来,响尾蛇就还是有机会实现反杀的,只是,发生这种情况的概率通常都比较低。
假如真的在某次猎杀中让响尾蛇占据了优势,但走鹃也可以利用飞起来的优势从而规避掉对方的袭击,这句话并不是自相矛盾,虽然前文中说到了走鹃不会飞,但它们依旧能凭借快走时的冲击力达到短暂的跳跃效果,而这种状态从远处看上去就和走鹃会飞的效果是一样的。
所以,不管是从哪方面比较,响尾蛇都只能是走鹃的手下败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