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质生活日益发达的今天,发达的畜牧业和养殖业已经能够,为人们提供充足的肉蛋奶食品,轻而易举的满足人体对于优质蛋白质的需求。
但为什么市面上销售的主流肉类,多是各种牛羊等食草动物,或猪这类杂食性动物。而很少有食肉动物的肉类呢?是因为食肉动物的肉,不如食草动物的肉好吃吗?
其实这里面的原因并不复杂,单纯从口味的角度上来说。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的肉,在味道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虽然有很多人会强调,食草动物的肉会更多的带有,青草和泥土的膻味。而食肉动物的肉在烹饪后,则难免带有腥臊味。
但实际上,肉类本身的味道差别,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更不要说如今各类琳琅满目的丰富调料体系,早就可以做到彻底消除和遮掩,各种肉类本身在味道上的缺陷了。
之所以很少有大量养殖食肉动物的肉类进行售卖,其根本原因其实是出于经济角度上的考虑。养殖业有个很基本的概念——肉饲比,即饲养动物增重一公斤所需要消耗的饲料量。这其中肉饲比最为优秀的动物,自然便是随处可见,人类养殖量最为庞大的鸡了。
鸡的肉饲比可以达到惊人的2:1,即投喂下一公斤的饲料后,就可以得到零点五公斤的鸡肉回报。从经济角度来说,鸡是当之无愧的食用蛋白质之王,也是最具性价比饲养规模最大的肉用生物。
同样被我国民众所偏爱的肉类猪肉,其肉饲比则为3:1。同样是养殖生物中肉饲比非常出色的生物,并且由于猪是杂食性动物。其大规模养殖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填补饲料生产领域的一些空白,也是非常适合作为大规模推广的肉用类生物。
相比之下同样很常见的牛羊肉,其肉饲比就远没有鸡和猪表现的那么优秀了。肉用牛类的肉饲比高达8:1,也就是说为了生产一公斤的牛肉,需要付出至少八公斤左右的饲料消耗。更不要说在饲料选择上,牛也是相对挑食的一种生物,需要食用大量的青草和干草。
至于羊的肉饲比更是接近了10:1,倘若是在牧场散养的话,这个比例还要大幅提高,其肉饲比接近恐怖的30:1。故而我们经常会听到,曾经我国畜牧业尚不发达完善的年代,牧区如果出现大旱年份,就会有大量的羊群因为饲料供给不足而死亡。
那么相对于肉饲比普遍在十以内的食草动物,食肉动物的肉饲比又是多少呢?答案是要在食草动物的基础上,再乘以十!也就是说如果大规模饲养食肉动物的话,从经济利益的角度考量,光是肉饲比就高达数百比一。
因为需要先给鸡、猪、牛、羊等常规肉用动物投喂饲料,生产出肉类后再投喂给食肉动物作为饲料。
这就是为什么自然环境中,食草动物的数量往往远超过食肉动物,这便是自然界的能量逐级消减理论。倘若大规模饲养食肉动物,光是在饲料这一点上,所花费的成本之高昂就是难以想象的。
即便不考虑饲料成本的问题,食肉动物的大规模养殖也有着很多令人头疼的麻烦。相比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多数都属独居生物,对于养殖场地的需求很高,每天运动量很大对于饲料的浪费也很高。
同时食肉动物的攻击性也远超食草动物,在养殖过程中很难避免相互之间攻击撕咬带来的损失。等到发育成熟出栏阶段,屠宰食肉动物的难度也要比食草动物更大。若是万一发生逃逸事故,对于养殖场周围的居民来说,大型食肉动物也会带来很大的安全威胁。
并且就算解决了以上的所有问题,还要注意生物体内的重金属和毒素,是会随着能量层级的提高而不断富集的。
相较于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体内各类重金属等难以代谢的有毒物质,含量也是呈指数级的增长。即便不考虑味道方面的因素,光是从健康的角度考虑。食肉动物的肉类,也是远不如食草动物的。
综上所述无论从经济成本,养殖难度,周边安全还是食用价值方面来考虑,作为肉用生物食草动物相对食肉动物,都有着碾压程度的优势。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见各类大型的食草动物养殖场,而食肉动物往往只有私人小规模饲养的原因。
如果说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大量接触的食用肉类,有什么算得上是纯正的食肉动物的话,那么就要数远洋捕捞的海鲜鱼类了。也只有肉食类海鲜,能够避免以上这些养殖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