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身房因为器械故障受伤,商家声称非质量问题拒不赔偿,那我就只能自认倒霉?”
“健身房闭店,短信通知我说把我的会员权益转给其他店,那我是不是只能被迫接受?”
“当初说好要一直带我的私教离职了,但我不想接受健身房提出的换私教方案,怎么办?”
这些都是健身行业中,顾客能遇到的最普遍的纠纷。延庆法院8月8日召开的发布会上透露,这些涉体育行业预付式消费类案件普遍存在诉讼中缺席率高、执行率低的特点,消费者承担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对整个行业来说,都是严重隐患。
据延庆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董晓军介绍,法院2022年1月至2024年6月,审结近200个涉体育行业预付式消费纠纷案件。其中,服务合同纠纷案件占比约95%,多因退费退卡引发,涉及法定或约定的合同解除权、价款返还请求权;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纠纷案件占比近4%,多因健身房运动中受伤、未履行安全保障义务等引发,主要涉及获得赔偿权。“体育行业经营者广泛以预付式消费模式作为主要经营模式,对促进消费、繁荣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预付式消费付款在先、消费在后、时间跨度大等特点,消费者处于不利地位,12345热线中,也有大量投诉涉及到消费者的退费需求。”
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庭长王薇表示,预付卡本是消费者给商家的“信任卡”,但现在已经在很多商家那里沦为了“套路卡”。在体育行业预付式消费纠纷中,主要包括经营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经营者运营规划缺少前瞻性、预付式消费合同条款约定不规范、预付式消费资金监管不到位等。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副庭长刘曼宜发布了三起涉体育行业预付式消费纠纷典型案例,分别涉及健身场所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消费者身体受损,应承担相应侵权责任;健身房停业后提出替代性消费方案,消费者有权拒绝,并主张解除合同、退还预付费;以及私教合同具有较强人身属性,健身房不得基于格式条款约定自行更换私人教练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