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秋雨叹》
唐朝诗人杜牧在路过赤壁的时候,发现了前朝的折戟,于是借物抒情,感叹了前朝的东单,一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更是侧面表达了只要有机会,自己终将有出头之日的美好愿景。而不光只有才会遭遇怀才不遇,连物件也会。
古往今来,众多的历史文物都流落在野外,虽然博物馆收藏着大量的历代文物,但是也不乏有人在民间发现它们的身影。而一位重庆的渔民,他的成名原因也是非常离谱,他卖废品的时候,不知道手里的废品是前朝文物,以65元的价格就将它卖了出去,令人啼笑皆非。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家家户户为了节省开支补贴家用,就常常将家中的废品拿出去卖,而当时回收行业也是一个热门行业,这个故事也发生那会儿。这位渔民叫陈某,居住在重庆的小山村,他在长江的一次捕鱼工作中网上来了一个大铁柱,起先他在收网的时候明显感觉网比平日里要沉,还以为网了很多鱼,结果只是因为铁柱太重。虽说不是鱼,但是将这铁物件论斤重卖给回收废品的也能得到一笔钱。陈某并没有对这铁块做过多的研究,殊不知网中的物件是“天价”文物。
陈某随后将“废铁”拿到了废品回收中心,老板在看到这铁物件的都吓了一掉,因为它实在是太大了,足足有75cm高,直径也越有25cm,一称更是有90公斤,他给了陈某65元。而那个年代的65元并不是小数目,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就在30元左右,虽说那次陈某没有网到那多鱼,但是这铁块给他带来的收益够他好长段时间不用工作了。心里还是乐坏了,也可能是“乐极生悲”,后来才晓得这“废铁”的来历还大着呢。
一时间,他卖废铁卖了65元的消息传遍大家小巷,大家都好奇这是一块多大的废铁才能卖出“天价”,人也越传越多,终于传到文物部门的耳朵里,他们专门派人来看了这块废铁,在看到后一眼就发现这块铁件并不简单,它不光大,在上面还刻有很多古文,可以看出它可能并不是现代产物。于是,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赶紧开展起了研究工作,为了方便调查,他们花200块又从回收站老板处买走了铁件。
事实证明正如他们所想,它确实不简单,在专家的鉴定下,它的真相才浮出水面。铁柱上的古文是鸟篆文,古文记载了它的大概来历,它是2000多年前,汉武帝时期用来建造桥梁的铁桥墩。这么说也不是空穴来风,史书记载汉武帝时期,他曾命人在西南地区铸造了许多重铁桥墩,这些桥墩被铺在嘉陵江上,而封建王朝的君主吩咐的事情,工人是不敢怠慢的,所以质量是非常好的,在河水的冲蚀下也保存到了如今。
作为渔民的陈某也好,作为废品回收站的老板也好,一个以65元卖出,一个以200元卖出,让他们没想到的这块“废铁”如此值钱,而它还有很大的研究价值,除了有2000多年的历史以外,还是我国发现的最早,保存最完整的重型铁器,对还原西汉时期工艺技术有重要作用,专家对它的价值进行了评估,最少在3个亿作用。
尽管它的价值在3亿左右,但是渔夫和回收站老板拿在手里并不能买到多高的价格,如果他们将桥墩卖出了超出寻常铁件的价格,那就说明他们对它的历史价值应该是有所知情,被发现后很有可能起诉他们贩卖文物,所以幸好他们“有眼不识泰山”,轻易就将桥墩转入转出了,要是先被文物贩子发现,它又少不了一顿颠沛流离。如今,铁桥墩被四川省博物馆精心保管着,也不会再被当作是废品卖出。
结语
虽说渔夫陈某只得了65元,但实际上民间出土的文物都属于国家所有,而保护文物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履行的义务和责任,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在晚清的时候,由于清廷腐败和西方列强,国家内忧外患,让许多人有机可乘,导致了大量的文物流失与海外和民间,而如今,就算躺在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也没有得到妥善保护,我们先人的古物记载着我们的历史,而西方人并不会“妥善”对待我们的历史,所以我们更应该加倍守护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参考文献:
《秋雨叹》
《赤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