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我们生命的起点,父母是我们头顶一片天,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能稳立人世。
三十有余的年纪,笔者向来都感同身受,相比于那些物质念想,我内心最奢望的就是父母身体健康长寿,只要这两个人健在,那个地方就足以被称为“家”,这也才算是一个“完整的家”。
这种感觉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可又是能轻易被触动的心弦,因为父母永远都在牵挂着孩子。
居于当下细说你我,孝顺必然是最基本的要求素养,唯有善待父母才能一生无憾收获幸福。
有次春节回家,和许久未见的发小谈论许久,我好奇发问:才三年时间你是怎么走到现在?
后者回答:“可能是选对行业吧,最重要的还是运气好,而孝顺父母就是自己最好的运气”。
话罢我触动很深,并不是说自己孝顺父母,是因为在某种场合“孝顺”已经被作为考量人的“重要依据”,一切正如他所言那般:两个人打交道,你看他对父母的态度就代表了对你的态度。
言外之意很明显,一个连父母都恶言相向的人,你还指望真心对你?那必然只有利益成分。
我们需要铭记,我们需要铭心,贵州有位名叫刘秀祥的人恰恰做了表率,在15年前他曾背着“疯母”千里求学,看到这一幕越来越多的人对真相开始探究,殊不知背后故事感动千万人。背母上学
刘秀祥1988年出生于贵州望谟,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条件只能说勉强维系。
对于自身而言,出身贫穷但志不穷,自己完全可以通过读书改变个人命运,作为父母同样给予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因为他们没有背景、没有人脉、没有财富,唯一的机会就是高考。
刘秀祥格外努力,照着这样的趋势进行,好日子必然是时间早晚之事,奈何这都成了奢求。
4岁那年,刘秀祥的父亲因病离世,家中失去了“顶梁柱”,所有的压力全部都来到母亲身上。
这种悲痛无法用言语形容,本以为他们会艰难前行,谁曾想老天爷再次同他们开了个玩笑。
父亲去世没几年,母亲因为悲伤过度患上了精神病,起初是后者照顾孩子,现在她却成了一个无法自理的人,三个孩子随即进行了分工,哥哥姐姐外出务工,刘秀祥在家照顾老母亲。
人都习惯于在理想状态下生活,一旦逃离现有的环境久了,自然不愿意去承担相同的责任。
渐渐地,哥哥失去联系、姐姐嫁人后也不再回家,留下11岁的刘秀祥和母亲二人相依为命。
他想过离开,可这毕竟是自己的母亲,如果连最起码的底线都没有了,那生活在世界上的意义又是什么?刘秀祥对时间进行了合理分配,什么时间要学习、什么时间应该照顾母亲……
同时刘秀阳还要上山采药,因为生计需要维系,因为自己还要上学,这是唯一的收入来源。
小学毕业后,刘秀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到重点中学,校方知悉他的情况后,还为其免除了学杂费,看似令人欣喜的背后,刘秀祥自己也犯了难,如果前往县城读书,谁又来照顾母亲?
无数个念想在自己脑海中出现,他一度想放弃学业,可自己还想赚大钱为母亲治病,在权衡后刘秀祥决定带着母亲前往县城读书,由于后者患有精神病,“背疯母上学”之路就此开始。令人感动
此时刘秀祥才13岁,很难想象他有多懂事,为了维系生计,每天放学后他都会捡垃圾卖钱。
初中毕业后,刘秀阳再次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到重点高中,由于花费过大决定前往建筑工地下苦力,这样母亲每天就能吃上肉、这样自己就有钱上学、这样自己就能攒钱为母亲治病……
周末时在安排好母亲后,有时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这小小身板很难想象他是如何去坚持,当然一切都是为了人生大考,谁曾想刘秀祥考前生病,最终以失利为第一次高考画上句号。
经个人慎重考虑,自己决定再复读一年,这也意味着他要再次勤工俭学一年,但无论如何都要去坚持,因为他只有这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因为他需要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
这一次刘秀祥没有失误,而是迈入了理想学府大门,“跨越千里背母求学”的场景重新上演。
当时正值2008年,20岁的刘秀祥经历了什么,同时期的自己又在抱怨着什么?这就是差距。
事迹越传越广,许多爱心人士纷纷向其伸出援手,但全部遭到了刘秀祥的拒绝,因为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处理好当下的事情,希望能够将这些钱财,捐助给那些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们……
这就是刘秀祥,这就是刘秀祥的精神境界,你以为这就是人生上限吗?现实远远不止如此。
大学毕业后,无数企业均向其抛出了“橄榄枝”,前提是许多了高薪作为报酬,殊不知刘秀祥再次拒绝,而是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当老师,只想尽己之能帮助更多孩子走出眼前这座大山。
当然这些孩子们,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物质约束,刘秀阳则凭借自身影响力帮他们获得资助。
我无法想象这是一种什么心境,很多人也在对背后进行着探究,面对媒体和记者朋友们的采访,刘秀祥始终是一句话:不让青春虚度不让人生后悔,我希望能培育出更多的祖国栋梁。
知悉刘秀祥背后的故事,无数人都为此留下眼泪,刘秀祥也在2020年获得了最美教师称号。
结语
笔者的内心万般动容,原来世界上从不缺“伟大之人”的存在。
细说刘秀祥的人生,“孝顺”则成为了最基本的原则要求,无论生活再苦再难再累,这都是自己的母亲,只要两个人都还留于人世,那就必须要践行世间孝道,从开始到结束仅此而已。
最后,送给诸位一句话:生而为人,孝顺是最基本的良知。
人生一世,重本尊本孝本是前提,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趁二者健在趁一切都还来得及,一定要及时尽孝常回家看看,勿让自己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别忘了留个关注